哎哟我趣

在美国 人们是怎么给电影评分的?

文|科技美学中国

最近几天,中文互联网上最专业的影评网站“豆瓣电影”成为电影界激烈讨论的对象。

在美国,也有这么几个和豆瓣类似,跟电影有关,主流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:专业存储电影信息兼职打分的IMDb(Internet Movie 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)、创立快二十年几经易手的烂番茄(Rotten Tomatoes)、专业网络购票副业打分的“美国版猫眼”Fandango,以及专门聚合书籍和视听出版产品批评意见的Metacritic。

那么,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?

IMDb

现在市面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IMDb加权分计算公式,大概长这个样子:

v=投票人数,实际上是经常投票的人数,也即IMDb活跃用户投票数

m=进入IMDb Top250榜单所需的最小票数

R=该电影的平均分(分数相加除以人数)

C=IMDb数据库所有电影的平均分

这是在统计学上公认比较科学的贝叶斯算法实例。但需要明确的是,这个公式只是维护Top250电影榜单的时候使用,并不是每一部新的电影打分都使用这个方法。

平常,IMDb的用户可以用1-10颗星来打分,最后IMDb会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星数作为得分。

但是,为维护评分的公正,这个日常评分的计算公式仍然是无法公开的秘密——可知的是,结果依然是加权分,使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,但是由于算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,IMDb也设计相应的过滤机制。

很明显,IMDb得分是一个普通观众打分的结果。和美国总统大选有全民投票和选举人票一样,IMDb在公正和全面的同时,还想追求专业,体现电影人的意见。

烂番茄

烂番茄创立于1998年,一直致力于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电影打分。

烂番茄没有评分!必须明确烂番茄采用的评价系统叫做Tomatometer,一般翻译成“新鲜度”。一部电影的新鲜度,同样是由专业的影评意见所决定的。在烂番茄上影评人不打分,也不给星,只能给出Fresh和Rotten两种标记,分别代表推荐和不推荐。

如果超过60%的影评人推荐一部电影,电影的新鲜度就会整体为Fresh,旁边有一个百分比显示新鲜度,也即具体多大比例的影评人推荐;如果超过75%的影评人推荐,新鲜度就会变成“Certified Fresh”;但如果给Fresh的影评人低于60%,电影就只能得到那一坨绿色的烂番茄。

和Metacritic一样,烂番茄也需要确保用户的意见能够得到体现,于是又设定一个Audience Score。这个观众分数采集来源是观众打星,但最后体现出来的所有打出3星半以上的用户比例。

用打好评的影评人/用户占总影评人/用户人数的比例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评价一部电影,是烂番茄和其他影评网站在本质上的最大区别。它突出的是人群对一部电影持有的主流观点,而不是用一个无法让每个评价者都感同身受的数值。

Fandango

Fandango可以被理解为美国版猫眼。它慢慢统一美国混乱的网络票务市场,现在最主要的功能是网上买电影票,查座位情况,和查看影评等等。

Fandango对粉丝、用户的地位和意见非常重视,在影评机制上得到体现。Fandango的电影评价完全采用粉丝打分作为依据。

Fandango的评分计算方式看上去并不复杂,应该没有什么加权和过滤机制。这也导致该网站上3星以下电影的数量比烂番茄、Metacritic和IMDb要少得多。资深人士从电影的艺术和学术的角度进行的专业批判,和普通观众以获得的感官愉悦和心理满足程度给出的打分,就是这样在互联网上和平共处的。

本文由哎哟我趣转码显示查看原文
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