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泽涛在古人眼里还会是帅哥吗?
文|文摘
阳光的笑容、壮实的胸肌、分明的腹肌……以今天的标准来看,宁泽涛确实帅到连摄影记者都忍不住多为他拍些照片,如此养眼又讨喜的形象,大图放在版面上,本身就极具吸引力。但如果穿越时空的轨道,500年前的中国人或是1000年前的中国人,看到宁泽涛还会觉得帅吗?在古人眼里到底什么样的形象才能称为美男呢?

先秦时代的美男
胡敏在《中西人体美导论》一书中提出“审美具有历史性”,即同一个民族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,在不同历史时代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念,这些观念伴随着政权更迭、民族文化、伦理传统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单就男性审美的发展史来看,确实如此。

先秦时代,中国对男性审美并未有相对统一的标准,从古籍作品来看“文”、“武”男性都受到一定的追捧。
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例子就是那个和城北徐公比美的邹忌,史书中对他的相貌记载是:“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”。可以确定的是,“高”和“昳丽”都是古人看重的条件。

魏晋隋唐时代的美男
到魏晋南北朝时代,审美风尚开始转向以瘦弱为美,“武”美一度被超越、掩蔽,不论是哪个版本的中国古代“四大美男”排名,晋朝玄学家卫玠都能上榜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曾提及他“美风神,善清谈;常以为人有不及,可以情恕,非意相干,可以理遣,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”。

史书记载,西晋美男卫玠被活活“看死”
在晋朝时代,其实还有一位著名美男潘安,但今天我们翻遍史册,对其容貌的描绘概括起来只有一句“美!真的很美”。例如,《晋书·潘岳传》中写道“岳,美姿仪”,《文心雕龙》中也有“潘岳,少有容止”,但具体潘安是怎样一位美男,尚未查到具体的表述,有时想来也颇为讽刺,后世常用“貌比潘安”来形容男性俊美,但做这些形容的人,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潘安是怎样的美呢?

明清与近现代的中国美男
到明清两朝,审美取向又与前代有所不同,总体来看,“文”的男性更为推崇,大体上超越对“武”的崇尚。明代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中形容美男子杨延和的长相即为“此人生得肌如雪晕,唇若朱涂,一个脸儿,恰像羊脂白玉碾成的”。
可以说把宁泽涛放在明朝人或是清朝人面前,大概大家也只会摇摇头,并不会像今天一样“舔屏”,那么今天对肌肉男的追求又从何而来呢?
伴随近代中国打开国门,西方文化价值的进入带来了深远的变化。一贯以来,发自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中,对男性的审美一贯以“硬汉”为代表:爱德华·傅克斯在《欧洲风化史》中曾提及,16世纪在法国广为流传的一本书《人的体貌》中,对理想男性人体进行了详尽的描述,要求男性要“天生体格魁梧……腹部收缩,骨骼粗大而突出的胯部……匀称而多筋的大手,宽肩,虎背熊腰”。

事实上,这样一种男性美感一直维持到今日,在欧美的大量影视作品甚至路边的广告展板都可见一斑,而这种传统在改革开放后,通过迅速涌入的西方媒介产品,开始慢慢形塑当代中国人对男性的审美。一系列的文化产品、电影、书籍等重构了中国当代对男性气质的理解,雄健的、富有肌肉感的男性成为消费主义文化中被推到台前的力作。
本文由哎哟我趣转码显示查看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