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惩“校园霸凌”后 怎么养出“非暴力”孩子
文|微在Wezeit
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,微博上也常常看到一些女孩被扒光拍照、或是狂扇耳光的视频,有些孩子甚至不幸被施暴致死。
@人民网/微博 一群人在围殴一个女孩,最让人惊心的是:她们都在笑。
最近的“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”,终于将校园暴力这一不再新鲜的话题推向了全民关注高潮,呼吁立法,呼吁应严惩校园霸凌,谴责老师学校不作为的声音越来越多了。
微在君十分赞成校园暴力立法,学校、社会也当然责无旁贷,但你有没有想过,从提议到立法,学校转变态度,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,我们成年人除了在孩子遭遇暴力问题时不“善罢甘休”,还能怎么做?
如果说“一切犯罪的根源都是施暴者”,那么,有没有可能通过家长及时的疏导,去减少犯罪的根源——“未成年施暴者”的形成呢?
很多时候,真正需要教育的是那些“施暴者”的父母们。所以,今天我们想从家庭角度谈谈如何养育一个“非暴力”的孩子。
1。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暴力,真的是电视节目吗?
很多人认为造成孩子们暴力的是电视和网络中的暴力元素,像是那些拿着刀枪棍棒的英雄、恐怖片里的厮杀场面、拳击比赛、以及那些被鼓励杀死对手的电脑游戏,甚至一些儿童玩具(枪、剑)之类。
但是,心理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。他们认为这些暴力元素是我们婴幼儿期都会接触到的,但只有少部分人变得暴力,而大部分并没有。
也就是说,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古惑仔,但把自己也变成古惑仔的并没有几个。
儿童心理学家 Aletha Solter 认为:“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通常也是一个被伤害的孩子。一个常常被打、被虐待或者被威胁的孩子,很有可能成为施暴者。性侵、情感忽视、每天轻微的虐待、挫折的积累都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。”
“让孩子变成施暴者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被理解。当我们遭遇不幸时,我们需要通过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听众分享。孩子需要被允许哭,当他们受到伤害、打击、害怕、惩罚时。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被释放,就会在他内心变成一颗定时炸弹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暴力几乎是必然的结果。” Aletha Solter 说。
“暴力是一种扭曲的表达,当孩子对所处环境感到愤怒、恐惧或不安时。”
2。 那么,父母们该如何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暴力?
1)父母应该学会怀着同情心积极的倾听,而不是阻止孩子表达情绪。
当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大哭的孩子和一个大声斥责他的妈妈时,你心里是什么感觉?
“孩子们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感情,并被允许表达悲伤、愤怒、尴尬、羞愧、恐惧、失望和所有其他感觉,知道自己将被听到和理解。当这些感觉被给予表达空间时,孩子们是随时被治愈的。”心理学家 Abraham le Roux 说。
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表达哭的时候这样说:“不许哭,不然我就生气了/揍你/把你扔了。。。”,或者想办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。但这样孩子得到的信息会是:“我不能表达我的愤怒,妈妈不喜欢它”。孩子们会本能地取悦大人,这种未得到发泄的情绪有可能会在某一事件之后集中爆发,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转换成对较弱孩子的暴力。
Abraham le Roux 和 Aletha Solter 一致认为,如果孩子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情,他们不容易有暴力倾向,尽管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社会。轻松、快乐和无冲突的孩子,不容易反叛,他们往往会被健康的活动吸引,与其他非暴力的孩子交朋友,并能够抵抗同伴的压力。
2)适当的促进孩子发脾气,而非驯服他们。
“在需要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哭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”孩子们只需要一个安全的、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地方发泄自己。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倾听,而不是教导。当孩子们情绪发泄的目的达到之后,会变得轻松,会安静下来,或许需要一个拥抱。这时候,才是爸爸妈妈们讲道理的好时机。
3)“我打你是为了你好!”——不。
那些说“打孩子是为了他好”的家长,并不真正的了解孩子。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,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们“暴力”是一种可接受的、解决争端的方式。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意识:年龄大的人对年龄小的人动手是理所当然的,年龄小的人是不能还手的。这会教他们成为受害者,也会让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成为施暴者。
被打的孩子,会感到羞辱和愤怒。为了重建自尊,他们会找比自己小的人,欺负他们。校园霸凌就是这样被创造的。
有些家长和老师们会说:“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,只是开玩笑而已。”悲剧的是,这句话正好与孩子内心“打弱者合理”的想法相符,从而加剧了校园施暴者的行为。
4)每次去超市,孩子都大声吵闹怎么办?
很多家长的烦躁,是从孩子在超市里吵闹开始的。超市里充满了对孩子有诱惑的东西,糖果和一些玩具又往往心机的放在结账的地方,在你排队结账时,孩子可能会要求你买更多的巧克力,如果你不买,他们常常会大哭起来,甚至去抢巧克力。
父母们为了避免尴尬和发脾气,总是被迫满足孩子。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有时候,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一些“规矩”。但是,限制孩子的行为,不代表要限制他们情绪的表达。要知道,他们大哭并不是“胁迫”你,而是不成熟的大脑在释放不安以获得情绪的平衡。
所以,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,也许旁边的人会投来不满的目光,但比起在众人面前尴尬,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。
5)学会处理我们自己的情绪。
孩子悲伤、愤怒的情绪对于父母们来说,是非常伤脑筋的。特别是下班后,身心俱疲,度过了糟糕一天的他们很难有精力去照料一个孩子的情绪。有时候,父母们自己的愤怒可能会被孩子认为是在惩罚自己。让孩子们不再重复我们的“童年阴影”是有难度的,而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孩子常常反映过火,不妨问自己一些问题:
为什么我自己可以发脾气,我的孩子却不可以?
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吗?
当我表达这种情绪时,得到了怎样的对待?
我对父母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反应?
我能做什么让孩子不再和我一样?
孩子是帮助我们弥补童年创伤最好的礼物。你可以纠正父母对我们所犯的错误,并从不愉快的回忆中解放出来。不管你曾经是校园霸凌,还是被霸凌的人,从现在起,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这个世界如此糟糕,我们可以左右的事情少之又少,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父母的可能。但愿所有的大人都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,“校园霸凌”和受害的孩子就会更少一些。
本文由哎哟我趣转码显示查看原文